手风琴“金钟奖”冠军许笑男《我的手风琴“金钟奖”之旅》

原创 许笑男  2018-11-30 12:36:03  阅读 1815 次 评论 0 条

  作者按2015年,中国手风琴界迎来了一大盛事:中国最高政府级奖项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第一次把手风琴列为比赛项目之一。

     中国音乐金钟奖(The Chinese Golden Bell Award For Music)创办于2001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由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界综合性专业大奖,是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是与戏剧梅花奖、电视金鹰奖、电影金鸡奖并列的国家级艺术大奖。2003年开始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逢单数年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

      我作为中国手风琴人、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派送的选手之一,很荣幸参与其中。2017年,新一届金钟奖又将拉开帷幕,借此之际,我把我参加第十届金钟奖比赛并获得金奖的经历、感受和感想分享给大家,以期再重温金钟奖之旅,为今后参赛选手提供些许帮助的基础上,共同领会和体味“金钟奖”比赛的真意。

一、  引子

      “中国音乐金钟奖”是中国最高专业规格的音乐比赛,在2015年之前已经举办了九届。这一年的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是第一次把手风琴列入比赛项目,对此整个音乐界都给予了极大关注。我能在研究生阶段的最后一年赶上这个比赛,而且学院还选送我作为有资格直接进入复赛的选手(一个学院只有一个名额),我感到很荣幸。

       2015年这一年真可以说就是我的“金钟”之年:

       一月底得到中国音协关于比赛的消息;二月至四月开始根据比赛规定选择敲定三轮曲目;六月中旬完成报名;七月份收到参赛确认函;期间的五月至八月,把新曲目基本练完;九月、十月细致打磨比赛曲目并为决赛创作独奏作品《行空》;十一月上旬进入“总复习”阶段,十一月中旬为参赛阶段,十一月底整个比赛落幕。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十个月里,我就像一个自由落体,向着比赛登场的那一刻一直加速运动着。在距离比赛的每一个节点,我都感受着自己的“瞬时速度”。离比赛越近,速度越快,练琴方式的切换也越来越频繁:从开始一个月、一个星期、两天到一天一个训练周期;离上场越近,这种重力加速度的“下落感”越加明显,从以天、以小时到以分钟、以秒来倒计时,计算登场的时刻。而当我真正坐在广州大剧院赛场椅子上的那一刻,“自由落体运动”突然静止了:十个月的时光仿佛浓缩在了另一个维度的时空里,既似曾相识又颇感陌生……然而一切都已静止,只有声音在流淌。直到最后一个音符从我的手中送出,我才意识到:

       终于,平安着陆。

                                

二、准备

       十一月上旬的北京被银杏树装点得金碧辉煌,像温暖的阳光一样金灿灿的,更有深秋的黄栌之叶像火一般燃烧着,这一切与空气里透着的寒意形成鲜明的对比;偶尔挣脱出雾霾的几次蓝天给人以无限的慰藉,好像久旱后的一丝雨滴。

       我正在为赛前做着最后的“总复习”,目前曲目已经“整装待发”。通过之前曹晓青老师和我的不断推敲,我的参赛曲目为:

     �6�1复赛:

     1、巴赫《意大利协奏曲(第一、三乐章)》(比赛规定规定要求有巴赫的作品)

     2、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比赛规定要求一首抒情性乐曲)

     3、祖宾斯基《引子与托卡塔》(比赛规定要求一首技术性强的原创作品,复赛演奏时间15-20分钟)

    �6�1半决赛:

    1、斯卡拉蒂《f小调奏鸣曲K.519》(比赛规定要有一首斯卡拉蒂奏鸣曲,须演奏反复乐段)

     2、李遇秋《前奏曲与赋格》(比赛规定要有一首中国作品,原创或改编均可)

   3、 库夏科夫《第六奏鸣曲》(比赛规定一首原创多乐章作品)

    4、马克恩欧《迪斯科——探戈》(根据时间,可不选或自选一首至多首其他风格的作品,半决赛演奏时间25-35分钟)

     �6�1决赛:

     1、 独奏:许笑男《行空》(比赛要求一首5-10分钟的独奏作品)

     2、 协奏曲:徐昌俊《凤点头》(四首协奏曲中自选一首,另外三首是列普尼科夫第三协奏曲、施密特协奏曲、谢苗诺夫协奏曲)

       比赛的曲目要求既体现并综合了当今国际手风琴比赛的要求(德国克林根塔尔、世界杯等),又突出了中国的特色。决赛除了一首协奏曲,还要有一首五到十分钟的独奏作品,这一点在我所了解的国际手风琴比赛中也没出现过;此外,复赛3首、半决赛4首、决赛2首共9首风格各异、不能重复的作品,必须全部背谱演奏,其难度和挑战是可想而知的。正如曹晓青老师在赛后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次比赛采纳了国际钢琴比赛的赛程,借鉴小提琴、大提琴等比赛的曲目设置,曲目量也代表着手风琴专业发展的前景,很多曲目都是非常前卫和国际性的。”

        有了曲目方案,我便开始了按部就班的练习。如何尽快掌握新曲子、使其达到标准,如何将已经练习过的曲子“温故而知新”,如何平衡三轮曲目的练习时间比重,如何使得演奏状态在保持一定水准基础上还要有所提升,如何化解紧张的心情等,这一系列问题在准备过程中时刻萦绕在我脑海里。

       在准备过程中,我总是尝试着把之前参赛中获得的经验综合起来,一边练琴一边总结揣摩。在这里说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1、独奏。一个人在舞台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个人身上,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和紧张感。这时候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本身,集中在手风琴本身——因为在舞台上与自己最亲近的就是音乐,贴着自己的就是手风琴;同时抱着与他人分享的心态,把自己准备的精神“大餐”一点一点呈现给大家,把观众当成力量的源泉,期待着音乐与观众的共鸣,体会现场演奏的美妙与紧张的复杂混合,把紧张感化解在音乐的美好之中。

       2、练琴过程的严谨是演奏好的重要保证。每一次练琴都制定好计划,要练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效果?要有的放矢的练琴。

     计划的周期大到按月、按周,小到按天、按小时。

     曲目量大,就要分配好时间比重,比如:哪几首今天重点练?哪几首明天重点练?

     练琴方法多样一些,比如:连奏、断奏、分手等等。既增加了练琴的新鲜感,又增强了手指对曲目的掌握。

       3、注意呼吸。 曹晓青老师时常强调:“要有带(待)起的感觉……音乐在没有演奏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你的呼吸与音乐要在一起”。手风琴的风箱就是一个呼吸系统,是手风琴演奏的生命力所在!多年来,我对风箱与呼吸的结合极其重视,呼吸的轻重缓急随音乐而变,而风箱的出回、强弱等变化又直接影响着音乐的呈现,呼吸与风箱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为了更好地体会呼吸与音乐的关系,我在练习中安排了读谱练习,就像一个指挥一样,想象自己指挥着一个乐队,跟随音乐感受呼吸的变化,同时想象着不同的音响。

      以上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和切身感受,它贯穿于整个比赛的准备阶段。

     这次比赛对于我另一个极其难忘的经历就是自己创作作品参加比赛。我从2010年开始辅修作曲,2015年也是我作曲本科毕业的年份,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在准备金钟奖期间(一月到四月),我完成了作曲毕业作品《时间之轮——为手风琴与管弦乐队》并在中山音乐厅成功首演。

     趁热打铁。在曹晓青老师的鼓励引导下,我决定尝试在决赛中演奏自己创作的作品。在作品的酝酿和创作修改过程中,我得到了曹晓青老师、我的作曲老师郝维亚教授、莫泽尔教授、父母和几位好友的指教与鼓励。这首专门为金钟奖比赛创作的作品名为《行空》,取“天马行空”之意,充满美好的幻想与希望,融入了蒙古长调的元素,演奏上也突出了手风琴的特点。今年我对作品又有了一些修改,题献给我的恩师曹晓青教授,因为我深知没有曹晓青老师的鼓励也不会有这个作品。

      在准备过程中,每周大课(每个人上台演奏)和去天津音乐学院附中的赛前热身演奏给我提供了锻炼与发现问题的宝贵机会。此外,一同参赛的师兄妹们在备赛乃至比赛期间一直都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三、比赛

     准备阶段的十个月一转眼就过去了。

      11月17日我启程的这一天,北京的天空露出了蓝意,路边的银杏树像在挥手为我送行。看着迷人的秋色,我心里不禁感到一阵轻松愉快,十个月备战的紧张在这一刻暂时消融在秋日的温情里……

    一下飞机,我们一行就立刻被裹挟在羊城的湿润与闷热中,待到达组委会指定的景星宾馆时,29度的潮闷使我已经头晕眼花。好在第二天,我们都对环境适应了许多。

     这次在广州比赛的专业除了手风琴,还有小提琴、民族声乐和美声,四个专业分别在广州大剧院歌剧厅和多功能厅、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和室内乐厅同时进行。手风琴的比赛场地在广州大剧院多功能厅。

     第一天到达旅馆后的第一件事是选手报到,领取参赛证、赛务备忘录、比赛手册等等。报到时,看到校友倍感亲切,大家相互致以充满鼓励的微笑。

     当天晚上全体选手参加了动员会,屋子里人声鼎沸,二百多位不同专业的选手汇集在一起,场面很是浩大,台上的专家和评委给大家的鼓励让大家更显得斗志昂扬了。

     随后,各个专业分别进行选手抽签。手风琴选手26人,大家彼此大都认识,此时恰如老友重逢。我复赛抽到的签是第18号,在后天下午进行比赛,半决赛和决赛不再抽签,按入选选手名单顺序。这是第一天的情况,之后的七天就是赛场上的展示了。

     11月18日,参赛选手走台。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椅子,熟悉一下赛场的环境等等。组委会的工作人员细心而周到,协助着我们尽快适应比赛的场地和环境。赛场的布局有点像电影院,没有台子,选手坐在低处,观众和评委坐在有坡度的座位席中,“居高临下”。

     11月19日,全天进行复赛。比赛是对外开放的,所有人都可以凭票入场观摩。灯光的缘故,我看不清台下,但是我看到了天津音乐学院的孟辉老师——我的第二位手风琴恩师,她坐的位置比较靠前,我在演奏过程中只是一瞥,看到她那全神贯注的神情和期待的眼神,令我至今难忘。

     还有一个难忘的体验是演奏《练声曲》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舒适感,随着音乐的起伏我感到自己的内心也密切地随之波动,好像身体与音乐产生了和谐的共鸣。

      11月20日下午,组委会公布复赛结果。大家坐在会议室,听着进入半决赛的选手的号码被一个一个念出,内心很紧张。得知自己进入半决赛后,我开始调整状态,适度练习,主要快慢结合,为明天的半决赛做准备。

       11月21日,全天进行半决赛。如果说复赛演奏时我还在适应场地和调整自己的状态的话,那么半决赛时我对场地声音的反馈和自己的表现就自如了许多。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就在上台前的那一刻,工作人员发现我之前试好的那把椅子不见了,不知被谁借到了别的赛场了,来不及找了。我看台上那把是比较高的钢琴凳,也可以接受,冒着赌一把的心态,就一咬牙上台了。刚开始演奏斯卡拉蒂时很不适应,心中有点慌张,凳子的高矮影响着风箱运行的角度和发力的多少,但是我马上进行了调整适应,把劣势尽可能转化为优势,顺畅地完成了半决赛,总算有惊无险。

      比赛采取现场打分,一个选手演奏完大屏幕上就会显示出上一位选手的分数,所有评委的打分都会显示。当天晚上十点多,半决赛的12位选手全部演奏完,现场公布了进入决赛的6位选手名单。

      赛程的第六、第七天是决赛,分为两个晚上进行,一天三个选手,这时候已经不像是在比赛,而是音乐会的感觉了。我是决赛第四个出场选手,被安排在第二个晚上的第一个。

     为了决赛的协奏曲,我的钢琴搭档任智余从北京赶来。智余是钢琴专业,和我是大学本科一直到研究生的同学,我参加莫斯科国际手风琴比赛、德国克林根塔尔比赛时的协奏曲都是他大力协助我赛前演练。这次《凤点头》的钢琴部分技术要求也很高,与手风琴部分相互竞奏,很有演出效果,我们配合默契,一同完成了我这届金钟奖的最后一个作品。当最后那个强奏的和音从手风琴和钢琴里一起迸发出去时,我意识到:平安“着陆”了。

      那天比赛全部完成后,所有评委与选手合影,我看到评委老师们那疲惫中带着兴奋的面庞,各位评委老师跟大家握手表示祝贺时,我心里感动不已,感觉我们好像刚从“战场”上归来似的。回想那几天如此大强度的比赛内容,深感评委老师们的不易和辛苦,借作此文之机,再次向参加这次大赛的十位中国手风琴专家评委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观众,那就是我父亲。他这次特意从家里赶来,默默观看了我全程的比赛,给予我了极大的鼓舞,从听众的角度说的话也给我了很大启发。

     赛程的第八天,我和任智余观看了声乐两个组的部分决赛。之前的一周我一直在台上,而此刻我坐在台下看台上选手在比赛,心里有种难以言表的滋味,看着台上选手,我看到的是自己啊!

     11月25日,所有专业比赛都已完毕,晚上八点颁奖典礼暨闭幕式音乐会在广州大剧院歌剧厅举行。当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老师把沉甸甸的奖杯颁给我时,我看到他投向我的赞许和鼓励的目光,此时此刻我感到自己作为手风琴人、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学子的自豪!

       关于闭幕式演出,也有一个有趣的插曲。决赛之后,组委会希望我们获得前三名的三位选手一起演奏一个三重奏,在几位评委老师的集思广益下,我们利用一天时间,临时编创了《星空-自由探戈》,把Motion Trio的《Star》和皮亚佐拉的《自由探戈》结合在了一起,是闭幕式演出的第一个节目,演出效果非常好。直到现在,曹野老师和姜伯龙老师在舞台上的潇洒身姿依然历历在目。

      闭幕式上,我和任智余又一起演奏了《凤点头》,为我这次“金钟”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至此,对那九天比赛的回忆就全部结束了,我2015年的“金钟奖”之旅已接近尾声。现在回想起来,穿插在比赛中还有很多难忘而有趣的记忆:烧鹅饭的美味、比赛期间放松时看的书和电影、广东人生活趣味的点点滴滴……

     准备过程的十个月中更是有许多难忘瞬间:上台演奏紧张时的煎熬,创作灵感突来时的激动,自己练琴时偶然的孤独,老师点播后开窍时的欣喜,身心疲惫时的低落,大家携手奋进时的欢畅与昂扬……

      就让苏轼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来“点评”我此刻的心境吧!


四、启程

       十年前,我第一次来广州参加“珠江杯”手风琴比赛时,刚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第一年;而十年后,第二次来广州参加金钟奖比赛,我已经是研三毕业班的学生了,恰巧两次来广州都是十一月底。十年之间,广州见证了我专业学习的起步,也为我专业学习取得的成绩做了暂时的小结。

     但是,没有结束。

    我深知,2015年手风琴的“金钟奖”是多少手风琴前辈们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多少中国手风琴人的梦想,凝聚了多少中国手风琴老师、学子和家长们的心血!

     “手风琴在我国曾经是群众中普及度很高、非常“接地气”的乐器,此次手风琴项目首次纳入金钟奖,预示着这个国家级音乐大奖对于手风琴的重视。”是的,今天手风琴终于站在了中国音乐最高的平台之上,我们欢喜,我们感激,我们年轻人更应该有所担当。

     一次比赛总会结束,但是比赛的理念在我们亲身参与者身上应该传承下去,此刻,“金钟奖”的宗旨如振聋发聩的金钟轰鸣声在我脑海里响起:

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表彰在音乐工作中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的音乐工作者(或单位)及优秀的音乐成果,树立努力创新、勇于攀登艺术高峰的楷模,促进音乐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音乐事业,为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这对我们年轻人提出了新的问题:

      手风琴前辈们为我们树立的榜样和典范,我们怎么传承下去?在现代手风琴进入中国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如何用新的手风琴琴声“为人民服务”?作为手风琴演奏者,我们如何用“百花齐放”的心态去满足不同的听众群体?手风琴如何在音乐事业的大潮中彰显自己的魅力和风采?在与国际手风琴接轨时,我们如何展现自身的特色?……

        2015年手风琴“金钟奖”之旅结束了。

       而新的旅程不是才刚刚启程吗?!

  许笑男,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手风琴专业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首届拔尖创新人才,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手风琴比赛金奖获得者,文化部认证并鼓励参加的三大国际顶级手风琴比赛(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世界杯国际手风琴比赛、意大利卡斯特费达多国际手风琴比赛)独奏家组第一名获得者。曾在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葡萄牙、新加坡、塞尔维亚等国举办手风琴独奏音乐会。

本文地址:http://www.cgsfq.com/post/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琴萌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