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生:为逃避上山下乡 大批人被迫学手风琴

转载 王树生  2018-11-30 13:06:43  阅读 1798 次 评论 0 条

 核心提示:手风琴是中国出生于四五十年代那一批人的集体回忆,曾经熟悉的旋律会勾起无数人们关于青春的记忆,然而手风琴的辉煌似乎只是停留在中国特定的那个历史时期,在现今国民的生活中,手风琴已经难寻其踪了,然而手风琴真的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了吗?
    
    凤凰卫视10月29日《大剧院·零距离》,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它曾是极具中国时代符号的西洋乐器,旋律中激荡着与青春相关的红色记忆,它曾与国民生活休戚相关、随处可见,却在新世纪从国民记忆中逐渐消退。它如何能与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抗衡,在中国演奏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它又是否能重返大众视野?
    
    姜楠:美国已故的著名乐评人萨伊德曾在一篇评论中说,每一个聆听者光临一场演奏都会带着别的演奏会的记忆而来,那是这个聆听者与音乐的关系史,一张关系网。这些全都会被眼前的这场演奏启动,那么如果我们聆听一场手风琴的专场音乐会,你脑海中的哪些记忆会被唤醒呢?是上世纪五六七八十年代,几乎每一场文艺演出都会出现充当伴奏乐器的红漆黑白键风琴,还是周末背着手风琴去少年宫学琴的孩子们,或者是在各文艺团体、街坊里巷,甚至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拉手风琴的年轻身影,这些记忆真的就是手风琴,这种铭刻着中国特殊年代烙印的吸引乐器的全部吗?刚过去不久的国庆期间,在素有“手风琴之乡”的天津举办的一场中国·天津手风琴艺术节,努力在告诉我们,其实这门乐器所发展的可能性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解说:手风琴是中国出生于四五十年代那一批人的集体回忆,曾经熟悉的旋律会勾起无数人们关于青春的记忆,然而手风琴的辉煌似乎只是停留在中国特定的那个历史时期,在现今国民的生活中,手风琴已经难寻其踪了,然而手风琴真的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了吗?
天津被誉为“手风琴之乡”,不单单是因为这里生产的手风琴曾经风靡全国,也因为这里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引领着国内手风琴教学的最高水平,2012年,当中国天津手风琴艺术节举办到第四届,他们推出的就是“手风琴之乡”这个主题。艺术节期间,一系列手风琴专场音乐会及第十届中国手风琴大赛的举办,在天津掀起一股手风琴热潮。
    
    王树生:中国天津手风琴艺术节是2002年我发起的,因为手风琴这么多年过来,我觉得必须要搞活动,你不搞活动你就没有生气,通过搞活动就觉得手风琴还很好,还有这么高的级别,还有这么多人在演奏在学习,你得好听好看好玩,于是呢它也推广。
    
    解说:皮耶罗是如今在手风琴界风头正健的,流行手风琴演奏家,也是第四届中国天津手风琴艺术节流行手风琴音乐会的特邀嘉宾,擅长将传统经典曲目改变成流行手风琴曲,与传统印象中手风琴曲目的悠扬抒情不同,皮耶罗指法飞快地在键盘上游走,并带有炫技性地快书跑跳,节奏欢快,音色明亮,风格自由、随行、活泼、愉悦、又热情奔放。国内手风琴界的专业人士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展现出手风琴这种曾经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炙手可热,但一直被民众理解为一种伴奏、通俗乐器所发展出的艺术水准及可观赏性。
    
    王树生:就是说老百姓想干什么或者市场需求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些年有很多,包括我们艺术领域也是随着市场的开放在不断地更新变革,我们的文学艺术,我们其他的很多东西都是跟这些它是在走的,那么手风琴我觉得还是跟不上形式,有很多方面跟不上形式。
    
    解说:如何才能让传统红漆黑白键的手风琴跟上当今时代的潮流,就让我们先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手风琴最具时代潮流的年在,看看为何手风琴曾经能风靡九州,它曾经的辉煌到如今又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呢?王树生是天津音乐学院第一人手风琴键盘系的系主任,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天津,12岁时开始学手风琴,他赶上的正是手风琴在中国最红火的年代,尽管像众多那时学习手风琴的孩子一样,王树生当初对音乐并没有多大的热爱与追求,但在当时的大潮流下,中国一大批后来音乐界的中流砥柱都是通过手风琴开始接触并爱上音乐的。
    
    王树生:据我了解,当时有很多人学习这东西(手风琴),它也是为了逃避上山下乡,因为下乡很苦啊,那么家长就说你学琴吧,学手风琴,学小提琴或者是学二胡,学这些乐器呢,你可以到宣传队,到部队参加文工团,当时就是那样一种情况。
    
    李聪:那个阶段(手风琴发展)是非常非常迅猛的,那么其实我们现在要把它看作一个和社会时代发展同步的这样一个产物,它也是手风琴发展当中的一个红色的时代,现在我们把它称为一个手风琴发展的社会需求或者社会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代。
    
    解说:王树生的经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普遍代表性,现任中国手风琴学会会长的李聪教授,出生于上海,也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学习手风琴的,他记得上小学时,他和弟弟妹妹都在少年宫学琴,那时,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学习一门乐器手风琴属于第一选择。
    
    李聪:这个就是我们建国之后,就是经历了差不多三十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这样一个阶段,那么这个中间跨越了中国的整个一个很大的一个群众的政治活动,就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时期,那么这个时期呢,其实中国手风琴发展相当快速,社会发展相当迅猛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在整个文化大革命的一个过程中,因为对这个手风琴的需求非常之大,文艺宣传演出,乌兰牧骑,下农村上工厂去部队,去边疆等等,非常需要这样一种宣传的武器,当时的其他的文艺形式也相对比较少,其实就造就了千百万学手风琴的人。
    
    解说:作为一门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外来乐器,手风琴在中国只有近百年的发展史,事实上即便在欧洲,手风琴也属于新兴乐器,据考证,1777年,法国一名传教士把中国的民族乐器笙带到欧洲,欧洲人根据笙的发声原理,于1829年制作出历史上第一架手风琴。
    
    李聪:比如说在意大利的手风琴制造之城卡斯非拉多它的手风琴博物馆,进门看到一个笙,包括很多学术文章都认为是笙的原理构造,逐渐逐渐演变成为了手风琴,从马可波罗时代带入欧洲之后,那么其实我们就在追溯手风琴的血缘,它在它的骨子里,它在它的声音里,其实还是有一部分中国的血液,但是它现在纯粹是一个西洋乐器了。
    
    解说:第一架手风琴诞生后不久,19世纪20、30年代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盛行,新兴的手风琴音乐音色亮丽、热情有力、携带方便,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尤其东欧国家的一种民族乐器。
    
    李普斯:在我们那所有的人民都喜欢这件乐器,跟着这件乐器可以唱歌跳舞,在哈拉克斯坦卡塔尔,俄罗斯各个民族都喜欢这个乐器,这个乐器是大家内心发出的声音。
    
    解说:手风琴风靡欧洲是因为它已经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习俗融为一体,但手风琴在中国的流行却有着政治导向因素,当中国政治与前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苏联影响,拉手风琴变成一种时尚和潮流,在抗日战争期间,手风琴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宣传抗日救亡的演出中,许多文工团和部队都有各自专职的手风琴演奏员,易于携带、和声丰富、音色多样、音量宏大、不受场地限制,独奏有韵味、合奏有气势、伴奏又灵活,这些无可替代的优点使手风琴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的文艺演出舞台上占据着独霸一方的位置。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为流行的一段手风琴旋律,是根据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改编的手风琴曲《打虎上山》,在那个红色年代,几乎没有人没听过,几乎每个会点手风琴的人都会拉。
    
    王树生:可能上点年岁的,四五十岁的人都知道,当时的大街小巷,各种艺术舞台,文艺舞台手风琴很多,你比如说一个半小时的一场音乐会或者是文艺节目,手风琴可能从头到尾,我当时就是这样的,用途很广,这个我想是跟当时的那个大背景有关系,你比如说文革期间它禁止很多东西,像大洋鼓“封资修”,钢琴不允许、小提琴不允许,大是打入另一侧的一种东西,那么手风琴就作为了主角。
    
    解说:虽然都是外来的西洋乐器,当钢琴、小提琴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签时,手风琴却因其“根正苗红”的舶来经历幸存下来,许多曾经弹钢琴的人也都改拉手风琴,然而尽管曾经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拉手风琴,民间到处都有手风琴培训班,中小学音乐课堂里的乐器也都是手风琴,但在手风琴最繁荣的年代这门乐器发展的评介已经开始显现。在民众印象中,手风琴就是一种用来伴奏的通俗乐器,即便在80年代,延续着父辈“手风琴情结”,仍有不少孩子学习手风琴,但随着国门的打开,手风琴开始渐渐丧失原有的舞台。

本文地址:http://www.cgsfq.com/post/64.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朝刚手风琴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王树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