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于水也”——杨智华老师对当前音乐作品的精彩评论

原创 杨智华  2018-11-30 12:33:08  阅读 1639 次 评论 0 条

  2017年7月17日,中国知名的手风琴演奏家、名曲《打虎上山》的曲作者、旅居美国的杨智华先生在中国手风琴键盘微信群对当前音乐创作做了精辟论述,特收录如下:

感言愿与朋友们分享:“血浓于水也”

     身在国外,近来有机会听了一些国内非常优秀的新作品,大开眼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少数涵中国主题的“现代”乐队作品让人难以恭维,它们好像都有一种比较类似的模式 :作者好像要在呈现作品的中国特色前要刻意标榜一下他对现代技法的精通,作品的开始会有一个引子,而这个引子好像是向听众严正的声明“我是当代作曲家!"  

     你会听到先是几个和主题毫无关系的超不协和的现代和弦或音块儿,配上很新潮的配器技法和不规则节奏等等,总之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现代技法都施展一下。亮相完毕,言归正传,在突然转为非常传统的和声背景下,一道很中国味儿的旋律破门而出,像是另一部作品开始了。但作者绝对没忘记他是当代作曲家,那中国味儿的主题出现不久一定不会逃过作者的现代手法处理:先把它拦腰砍断经过远关系移调后再嫁接回来,再弄几个不搭调的变化音把它给扭曲了然后再弄几个键盘缝儿里的滑音,为了不失“原汁原味儿”,再加上点儿原生态打击乐...... ,一部当代中国风的交响作品就由此诞生了?或者也可以说一部像穿马褂打领带的洋泾浜作品被造出来了

     是什么促成了这种为了现代而现代的作曲风呢?可能如果没有那十几,二十几小节的“敲门砖”,这些作品根本就过不了国内所谓学术界的门槛?中国民族因素和现代技法在这种“快餐”式的作品中就像掺在水中的水银,毫不相溶。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另一种本应是同类却是天壤之别的创作风:巴托克和柯达伊对民间素材的那种纵深的吃透,使之升华为己的语言,再像血液一样的注入到音乐中那种有机的融合..........,前者似掺“水”,后者似输“血”,血毕竟浓于水也。

本文地址:http://www.cgsfq.com/post/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琴萌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